在知识图谱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教育背景下,以AI课程船舶静力学为例,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根据每位学生的培养方案、专业特色、学习基础和个性化需求,量身定制学习路径和内容。并通过AI技术赋能构建适用于不同专业的知识图谱,授课内容和混合式教学模式,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方向海事人才的培养需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及在不同专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理念。
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催生了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新要求。五年制高职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接这一时代需求方面面临诸多挑战。深入剖析人工智能时代新质生产力在多方面的需求特征,梳理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课程、实践、师资及评价等方面的问题,进而提出涵盖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师资水平、完善评价体系的综合性人才培养策略,旨在为五年制高职更好地契合新时代生产力发展需求,输出高质量技能型人才提供参考。
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与航运业绿色转型需求,传统燃油主机的运营成本显著增加,而液化石油气(LPG)凭借其易储存、低排放的特点成为理想替代燃料。以曼恩能源6G60ME-LGIP双燃料主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燃气控制原理及在超大型LPG运输船(VLGC)中的应用优势。研究表明,该机型采用高压燃气共轨技术与氮气吹扫系统,结合双燃料模式(SDF)的灵活切换,可实现硫氧化物(SO_x)减排90%、氮氧化物(NO_x)减排10-15%、二氧化碳(CO_2)减排18%。然而,其复杂的控制系统与高维护要求对船员技能提出了挑战,亟需针对性培训以保障船舶安全高效运行。
当多艘船艇在水上航行,共同执行某任务时,需要组成船艇编队。对编队航行通联、指挥协同中的现实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可行性建议,综合运用新质生产力及信息化手段提升编队通指能力,对症下药,破立并举,将技术革新服务于编队模式优化,为编队运动提供有效保障。
基于YOLOv5网络的安全帽遮挡人脸识别算法旨在解决船厂门禁中由于安全帽遮挡导致的人脸识别准确度下降的问题。该算法通过结合目标检测和人脸识别技术,实现了在复杂环境下对佩戴安全帽人员的高精度识别。算法主要包括数据采集与预处理模块、安全帽检测模块、人脸识别模块、风险评估模块和综合进入判定模块。不仅提高了在安全帽遮挡情况下的识别准确率和鲁棒性,还通过实时监控和风险评估,有效减少了船厂安全事故的发生,提升了船厂的安全管理水平,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支点。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以人力资本跃升为发展关键。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应用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多维的逻辑关联:新质生产力与应用型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发展目标的契合,驱动要素的共通性,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应用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但从智能“负”载角度看,当前我国应用型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面临着培养观念较为滞后、培养资源支撑不足、人才培养与产业链的融合程度不高等诸多困境,对新质生产力发展造成了一定制约。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我国应用型高校应明确新质生产力导向的培养目标,建立健全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学科体系,强化校企协同与产教融合,创新教学方法,提升人才培养的效果和质量,创新体制机制,构建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开放创新生态,从而打通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充足的创新型人才基础。
当前的旅游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充分满足生产力发展的新需求,尤其在跨学科领域及新人工智能技术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在旅游企业与学校双方的合作进程中,缺乏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学校通过组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群,围绕旅游产业链和产业技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为现代旅游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可促进我国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培养契合岗位需求的数字素养专业人才。以在线油液监测分析教学为例,对数字化背景下抛锚式教学模式在轮机类专业课程的应用设计进行了研究,设计流程包含了创设情景、设定锚、合作探究、磨炼技能、考核评价。旨在提升师生数字素养,激发创新潜能与学习自主性,为船舶岗位培育专业人才,为职业教育发展注入新视角。
基于产教融合的智能机舱实训基地实训项目开发的需要,分析智能船舶发展趋势和产教融合背景,通过结合《使用气体或其它低闪点燃料船舶国际安全规则》的要求和智能机舱技术的发展,针对使用气体或其他低闪点燃料船舶船员基本培训和高级培训,重点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实训项目开发框架,着重设计了包含使用气体或低闪点燃料船舶培训等实训项目,并探索了实训教学形式的多元化。旨在提高船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同时促进校企合作,推进智能绿色航运人才的培养。
在国家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智能建造成为建筑业转型升级核心驱动力的背景下,当前职业教育土建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教学与实际脱节、实训环境脱离、校企合作不足、培养模式陈旧等问题,严重阻碍智能建造人才供给,难以满足行业发展需求。通过深入调研智能建造专业发展现状,提出多维度改进策略,包括明确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重构课程教学体系并创新教学模式以达成“岗课”深度融合,结合“五金”教改完善教学资源建设和打造优质师资队伍,以及构建产业学院、组建专业群、强化产教融合、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等推动土建类人才协同培养升级。这些策略有助于填补智能建造人才缺口,助力我国迈向智能建造强国,推动建筑行业绿色、低碳、高效发展与产业结构性转型,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动力。